解码中华商业第一街的文化基因与当代转型

上海品茶网
清晨六点的南京东路,第一缕阳光穿过永安百货的巴洛克式穹顶,照在正在晨练的旗袍阿姨身上。几步之遥的朵云书院内,夜班店员刚刚整理完最新上架的"上海马路"系列文创。这条全长1033米的传奇商街,正在经历其开埠以来的第三次文化嬗变。
历史学者指出,南京路的文脉沉淀可分为三个时期:1920年代的"十里洋场"时期,四大公司带来现代商业文明;1950年代的"国货摇篮"时期,上海第一百货创造全国销售纪录;如今的"文化会客厅"时期,平均每50米就有一处文化空间。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世界大丸百货的转型——保留1930年代Art Deco外立面,内部引入teamLab数字艺术常设展,年接待艺术爱好者超200万人次。
记者调查发现,当代南京路呈现三大文化特征:首先是"商业博物馆化",老凤祥银楼开设首饰制作工坊体验区,顾客可亲手参与古法錾刻;其次是"文化场景化",邵万生糟醉柜台变身"本帮味道实验室",消费者能参与糟卤调配;第三是"记忆商品化",泰康食品推出"南京路时光"系列,将蝴蝶酥、鲜肉月饼等老味道重新包装为城市伴手礼。
"这里每块地砖都刻着故事",83岁的原永安公司员工陈阿婆每周都会来拍摄短视频,向年轻人讲述橱窗陈列的演变史。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年轻创客的涌入——"城市考古"团队开发的AR导览APP,已标记出沿线137处历史细节,用户扫描建筑构件即可解锁尘封往事。
爱上海最新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