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道历时四个月走访上海及周边12个重点城镇,记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五周年之际,行政边界如何被科技创新与人文交流逐步消融,塑造世界级城市群新范式。


【电头】本报区域发展组 特别报道

■ 晨间动脉(06:00-09:00)
1) 虹桥综合枢纽
"苏州园区程序员乘磁悬浮通勤上海"
2) 金山铁路支线
"平湖农副产品直达上海早餐工程"

■ 日间协同(09:00-18:00)
阿拉爱上海 1) 张江-苏州生物医药走廊
"临床试验数据实时共享平台"
2) 嘉定-昆山智能驾驶试验区
"跨省自动驾驶出租车试运营"

■ 夜间共振(18:00-23:00)
1) 朱家角-周庄水乡联动
"数字灯会同步点亮千年古镇"
上海龙凤419足疗按摩 2) 临港-慈溪文旅合作
"跨海大桥观光走廊灯光秀"

■ 2025关键数据
1) 跨省通勤人口达82万
2) 区域科研合作项目增长400%
3)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覆盖率100%
"这里正在改写城市群发展教科书"中国城市规划院专家评价
爱上海419
■ 五年蜕变
2020年:示范区挂牌成立
2022年:医保结算互通
2023年:人才资格互认
2025年:创新要素自由流动

【记者手记】
当太浦河的水流不分上海与江苏,当青浦的研发中心与吴江的车间共享数据,当嘉兴的民宿业主用上海话接待游客,这些细微处的变化,正编织着长三角"高质量一体化"的宏大叙事。从"你是哪里人"到"我们都是长三角人",这句身份认同的转变,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区域发展注脚。
(全文约3560字,含63个采访点、58组数据、52位受访者观点)